今天看完了日劇長假,
也許是由於音樂演奏者的場景,
特別感觸良多....
(可是我個人覺得木村拓哉還是打曲棍球比較帥:P )

當然,因為有了愛情而使得彈琴的境界更精進,
好像有點扯,
不過愛情偶像劇要這樣演才賺人熱淚嘛!
遇到情人跟製造藝術或者上場比賽一樣使人腎上腺素加倍嗎?
所以它們之間的關連是相通的囉?
莫怪乎我中學的時候,
有位老師說,沒談過戀愛的你們啊,
難怪怎麼彈德布西都不像,
我想不只是德布西吧?!
情意連綿的蕭邦或
深沈瘋狂的舒曼,
或者恬靜沈穩內斂的布拉姆斯,
應該也都是這樣的吧?

在男主角的老師在與他討論「衝破一道牆」「不能只有琴藝」的時候,
我的感觸是特別深刻的。

從小到大,彈琴或拉琴,總被老師說像個木頭,
感情不夠豐沛,
的確,
這種事也是看個性的吧?
(當然被技巧狠狠的卡住也是首要原因啦!
就是說琴藝不夠,當然沒有辦法顧及情感)
在鋼琴前或拿著樂器的時候,
搖頭晃腦,深情款款,或者陶醉迷濛,
我都不會,並非覺得那樣很造作,
自從了解為什麼要如此以全身肢體碰觸樂器才能發出更好的樂音,
我並不認為這種搖頭晃腦是一種造作,
但是,
我仍是做不到,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在台上揮灑自己的內心和情感,很難。
當然,這也涉及到自己的內心,
是否有足夠的情感給妳揮霍出來。
從小到大,看看身旁某樣樂器表現較傑出者,
往往也有著豐沛的情感,
易怒,易焦躁,多愁善感,也容易快樂,容易'嗨'....
這似乎是比較屬於藝術家的特質。
我想,不只演奏家如此吧?

我曾經聽過一個教授講:「妳願意成為一個學者,還是成為一位作家?」
「其實,我所知道的,我所認識的,,當一個作家是很辛苦的,心靈上尤最。
不但天生多愁善感,而且為了更好的文學品質,
他們同時對於周遭事物也必須保持著細膩敏感的心思。這樣一來,其實是很辛苦的。」

或者說,
妳願意用這種辛苦的日子與心靈,
或者說,妳願意用生活上的困頓,或者情感上的失落與衝突,或者人生的不順遂,
來換取藝術的至高品質嗎?
泯心自問,
我想,我是不會願意的....

是啊!大風大浪的人生經歷,
也才有高潮有低潮,
一直在安穩境地的我,
也一直貪圖安逸的我,
是很難享受到低潮與高潮之間的落差吧!

談到這兒,
我似乎看到了那麼一點音樂的「自律論與他律論」在吵架的影子,
這也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

妳相信,音樂家是可以訓練得出來的嗎?
我從前不信,
可是當我遇到了一位老師,
我才漸漸地相信,幾乎是要全部相信了~~
究竟,這世上有的是天才,
還是,我們可以培訓天才?

講這些,真的是越扯越遠了,
但是,
在劇中,
木村拓哉教導廣末涼子的那一段小小的插曲,
其實還是令我感動的,
音樂,有時候真的就是為了好玩,
彈鋼琴,要喜歡,而且要快樂,
藝術都是如此吧!
雖然說,我也是從小被逼練琴,
但是,在長大之後漸漸嚐到玩音樂的樂趣,
希望我在教學生的同時,
也能盡快地把樂趣教給他們~

從日劇扯到這兒,又遠了,
希望喜愛藝術的各位,
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ycy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