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開的花》片山恭一

關於愛與死,還有這之外的其他……

主角二十年後,再次相遇的大學故友,似乎擁有人人稱羨的一切的故友,
卻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原來,這背後有著這麼一大段的故事……

主角心愛的女人由希得了不治之症,
他想陪著她走完最後一程,但是,由希似乎不肯,
在故友以及由希的身上,
主角體會了許多事,
相遇,重逢,分離,死亡....
本書作者藉由這部小說,
對於死亡的探討,
對於這個社會及世界運作的網絡,
都有著深刻的描畫及探討。

我喜歡主角對於登山這件事的描述,
他對於登山的想法,
和我自助旅行的想法很像。
見以下P.139

----節錄-------

38貨幣是個很神奇的東西,
我工作上操作的是以億為單位的大錢,
卻常常為幾百元的差價而高興或懊惱。
貨幣本身是抽象的東西,如果不用它來購買具體的商品,
就無法實際感受它的價值。
但是,個人需要的商品有限,錢要是超過了某一限度,
就又失去意義,變成更抽象的存在了。

金融就因這種抽象性而發達。正因為是抽象的東西,
才能成為交易的對象。搞金融的人沒有人把貨幣想成是交換價值吧。
那是為了貨幣而貨幣,為了財富而財富,常常有讓人感覺深不見底的可怕。


139
我曾經自問,為什麼登山呢?......
登山還具有勞動的原本型態,有相對於體力支出的回饋,
再辛苦總有相應的報酬。.....

有的圖畫,雖然經過細膩正確的描述,仍讓人毫無印象。
再舌燦蓮花的形容,也讓人感受不到超過
畫家技巧的神韻。同樣地,我們的工作越是細密精巧,
就愈突顯空虛和空白。在越做越枯燥乏味的工作中,可以感到
自己漸漸變得抽象的微微恐懼。
感到在用一支電話即可滿足所有需要的生活方式裡,
成立"我"這個人的許多要素,除了特定的幾樣,其他都漸漸退化了。

過了青年期,我藉著登山來確定自己生命存在。
藉著最小限度的工具和糧食來餵養自身,
以勾勒日漸失去的生命輪廓。
別人看我,覺得率性。伴著沉重行李把身體從山麓運到山頂,
忍暑耐寒.用粗糙的食物果腹,躺在汗臭的睡袋裡。
然而,那或許是為了重新找回只有在自然地勢裡才有的,
同時也是都會生活中漸漸失去的身體感覺。

147走著走著,我又不著邊際的想。
光靠一個被包裡收納的東西,人就能活下去。
即使是輕裝備的獨行時,
靠著在工具上下點功夫或以其他東西替代,也能過得不錯。
團體行動時因為有共同裝備,
可帶的東西增加,過得更舒服。
如果我們的社會是像沙漠遊牧民族那樣相互扶助,
就不必把收納不完的東西塞滿狹小的家裡了。
以大家需要的東西作為共同裝備,
家裡只要擺放最小限度的個人裝備就好。

我們需要大量的東西,是因為每個人都想活得像個自由人。
這個慾望本身不容否定,但為了這個慾望,
所有東西都必須成為個人的裝備。
結果,我們的工作量超出需要,每天早上都睡眠不足地被塞進爆滿的通勤電車裡。

我認為自由是個不可思議的東西。
靠著有限的工具和糧食為生,一定很不自由。.....
但是我們還是繼續登山,
是因為在這種物質的不自由中感到與此成反比的自由。
在被多餘的東西包圍,吃喜歡的東西
享受喜歡的事物....在這樣的生活中卻感到不自由,覺得在消費社會中,
自己的慾望是被製造出來的,被強迫去感受應該享受的自由。
覺得以為是自由的自己,其實是被迫自由的不自由生物。

254人類,毋寧是不完全的。人用種種方法變成不完全。
只有不完全,才是唯其所有。因為不完全,人可以變成唯一。
所謂無可取代,不就是這個嗎?只要他還是他,即使不完美,也無一欠缺。
我認為由希的無可取代感很尊貴。

255
這個星球被歸納在一個體系裡,
體系以外的東西幾無發會作用的餘地。
地球全體微軟化,成為沒有選擇的世界.....
我們生存在其沉悶緊張之中。
世界只有單一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現在只能是現在。無處可逃,也無計可逃。
不能亡命也不能解脫。
外部不存在,無處可藏身。但當人性的內部發生變化時,
我們變成不歸屬這個世界的東西,從中出現嶄新的生。
縱使不能逃離自己背負的命運,也可以藉著改變自己,改變命運的意義。
像這樣,生有無數的選擇,充滿的多樣性。
我們不是常常想變成什麼,而以迷惘.煩惱.焦躁的存在狀態置身於世界之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ycy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