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代,只要唸西洋音樂史,就很開心自己是基督徒,因為西洋音樂史內容跟教會發展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貝多芬的神劇《橄欖山上的基督》,非基督徒的同學會搞不清楚是 "基督山上的橄欖" 還是"橄欖山上的基督" ....
只有一個時候,更希望自己是天主教徒,就是在背彌撒曲的順序的時候,有固定的和非固定的部分,有時候在某些節期或某些特別的彌撒會有不一樣的曲子(比如安魂彌撒就會再加入末日經),非常複雜,永遠也背不起來,每次背每次忘。我每次都暗想如果去參加個幾次彌撒,應該會比較好背吧?!
不過,雖然我常常默默地在不用司琴的週日早上,或者剛好出門在外的時候,藉機到不同教派的教會參加主日崇拜,(以前住國青宿舍的時候,去了好幾次和平東路二段的聖公會,跪跪站站,還有啟應文是用唱誦的讓我印象深刻。)但是天主教堂和末世聖徒教會還是覺得不太敢自己去。感覺上天主教和新教還是差很多,末世聖徒教會則是因為對基督教而言是異端。
=================================
今年在靈修營認識了天主教的小翠,說她們最近每月底的週五,會在台中的不同天主堂辦泰澤祈禱會,而平時練歌的地點在南屯天主堂。跟她聊了之後,我想因著有認識的朋友,可以參加天主教的彌撒,看看是怎麼一回事,原以為要等九月某週日沒司琴時才有機會,沒想到小翠說她都參加週六晚上的彌撒,那就容易啦,趁放暑假時很有空,這週就去吧。
===============
果然,小翠說得沒錯,南屯區聖維雅內天主堂雖然在台中,但離我家不太遠,開車30分鐘內就到了。只是我不太會停車,所以小翠叫我最好七點就到,雖然有草皮可停車,但是人有點多,還是早來比較好停。果然,我七點多到,已經搶搶滾,哇!這天主堂的"生意真好"!
堂內已經坐了七成滿,前面有一組人正在練歌,小翠跟我說 :[這樣的歌可以吧?應該不算太吵,我們最吵的歌也只有這樣了~~](笑)~~不吵,很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我前方坐了一群來自苗栗的原住民,正前方是兩名年輕人,還拿著手機猛自拍,他們兩個很有趣,因為唱歌的時候好自然,一直隨著音樂搖擺,感覺好喜樂,崇拜就應該是這樣的心情吧!
=================
巧克力神父走進祭台旁的小房間,原來是換衣服的地方,跟我以為的不一樣,我原以為那是像東正教聖幛後方的神聖小空間,平常人不能進去,後來才知道這是個更衣間和儲物室。
七點半很準時開始了,所有的程序都用單槍投影在布幕上,歌曲大部分都很輕鬆,(我本來以為會聽到類似葛利果的音樂)甚至還有一首帶有美國鄉村風。
介紹新朋友時,好多新朋友,還有幾位史懷哲老師,整場彌撒給我的感覺就是歡樂洋溢,和我以為的天主教彌撒完全不同。
結束後,小翠招呼原住民朋友,於是改由在聖愛見過幾次的鵬先生招呼我,他介紹不少人讓我認識,大家都很開心的樣子,真好。
鵬先生說可以為我介紹一下整個天主堂,後面有個菜園可以先去參觀一下,小翠突然冒出來:[你要帶她去哪裡?參觀菜園?晚上暗暗的是看得到什麼啦?]但我們三人還是走過去了,果然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
最後在小翠的辦公室裡跟大家聊天,遇到一位準備去當修士的弟兄,大家開始"嘲笑"他的服裝,因為他穿了 "有領子+長褲+不能露腳趾的鞋"(這才符合我對天主教徒的保守印象嘛!)據說他以往都不是這樣的,T恤短褲涼鞋就出現了,但現在不行了。
東聊西扯到十點多才回家。
===================================
感想
(1)在別人的教會,參加崇拜比較能專心,能定睛仰望神,不用擔心繁雜物等:比如說等一下要彈哪一首。而我也只認識身旁的小翠,不需要交際,也不用估量禮拜結束後要找誰處理這處理那。
(反省:可見我平常禮拜都很不專心)。
(2)禮儀雖然繁複,一下站一下坐一下跪,唱完這首換那首,實在很忙,但是也因此能很專心地整個心思都在"崇拜"這件事情上,沒空去想別的。
(再反省:不過這是因為我第一次參加,可能參加多次以後熟悉程序就又會渙散了 >.<)
(3)大家唱詩歌都好好聽,我心裡暗想,自詡"很會唱歌的長老會"真的要檢討,天主教的會眾們也唱得太好了吧!不過有合音天使加持真的很不一樣。
(4)我再也不會抱怨彈某教會時,怎麼程序繁雜,一場禮拜下來,要彈上十首曲子,因為今天整台彌撒唱下來大概也少說有二十首吧,連信經和主禱文都用唱的。
(但是我還是要OS一下:既然是新教的教會,程序就不應該那麼繁雜嘛!)
(5)我今天才知道新教徒在天主教彌撒中,不能領聖餐餅。
還好有小翠告訴我,不然我會犯了他們的規定。大家去前方領聖餐餅的時候,小翠跟我說:[你可以雙手交叉放胸前,走去前方,神父會給你祝福,或者你就留在坐位上祈禱。]我忽然意會過來,意思是我不能領聖餐?
(長老會的規定可能比較寬鬆,印象中,只要是受過洗的都能領餅,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在別的教派也可以。)
小翠又說:[但泰澤祈禱時,可以破例。]
我跟她確認:[意思是我不能領聖餐?]
小翠點點頭,貼心地又補了一句:[但我希望有一天可以...]
(不過其實也是,我曾耳聞某些新教派一定要是浸禮才能領聖餐,不承認點水禮。)
(6)台灣天主教因為神父不足,因此常常都需要"進口",難怪會有這麼多外籍神父。南屯的這位巧克力神父,是一位非洲來的黑人,但是華語和台語都很溜。
(7)原來全天下的天主教在同一週都用同樣的經文,同樣的程序,所以有三本聖道禮儀,三年輪一次,神父也會按照裡面規定的內容講道,意思是不能自訂題目準備講道篇,而且三年就會輪一次一樣的講道篇。
(8)整場彌撒都講華語,但有一次的祈禱突然用台語,真是神奇,但是,我怎麼聽不太懂啊? 可能用字遣詞跟長老會還是不太相同。
(9)神父只在禮儀中穿禮儀的專用服裝,彌撒開始之前和之後,就會換回一般服裝,要不是他是外籍人士,我還真認不太出來。因為長老會牧師通常會在禮拜天早上就一直穿著牧師服,很好認。
(10)我一直以為參加彌撒要穿得莊重點(比如女生就要長裙過膝,不可是長褲之類的),因為以前讀曉明時,我校裙子是全台中市最長的!學校也是全台中市最神秘的,(只開放聖誕晚會時可以進入,於是聖誕晚會就會湧入相當多他校高中生)放學後,化妝或者衣著過於時尚,會被修女罵,所以以我一直以為天主教的大家都一定衣著保守。
所以今天來之前,還傳簡訊問小翠衣著事宜,沒想到一開始還傳錯人,窘~~
(11)整體來說,這次參加彌撒,完全翻轉了我對天主教的印象。
好吧我承認因為我在曉明的慘澹歲月,連帶著我對天主教的印象並不好--覺得天主教保守又嚴厲,可能當時是青春少女,很難領受到修女對我們的愛。這次在南屯天主堂,倒是感受到滿滿的年輕活力,很開心。
留言列表